又是一年高考季,很多孩子都通过高考考上了心仪的大学,可并不是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,现在的孩子又出现了一种“新型啃老”,让父母们“郁闷”得猝不及防。
(资料图)
我在一知名公众号里看到这么一篇文章《儿子名校毕业后,我和老公的灾难来了……》,说的是一对夫妻很重视孩子的学习,也特别揪心于孩子的成绩,甚至留下的阴影是,至今做梦都是孩子考试“出了篓子”的镜头。
就这样,夫妻两人一路督促着孩子熬过了中考、高考,儿子也顺利进入了名牌大学的金融系。夫妻俩以为自己的好日子就要来了——谁知,儿子大学毕业后,不进考银行系统,报名参加相关的培训班,钱花了却没有丝毫长进;考公务员也被刷了下来。
不仅考试失败,最要命的是这孩子没有任何找工作的动力——一边抱怨考银行题目又偏又难;一边又“眼高手低”,看不起任何工作。被爸爸赶出家门去做外卖员,还要反驳说:我就不跟外卖小哥抢饭碗了吧,不然这么多年书白读了……
最终,这孩子的母亲感叹说:别单纯地把目光全部对焦在孩子成绩上,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,对父母生计的体恤和成年后要靠自己的自尊心,是一定要有的。
其实生活中,有很多类似的例子。比如曾经就有一组让很多网友气得吐血的聊天记录。
一个23岁的女生,大专辍学后,父亲供她去西班牙念本科。
她爸爸每个月月初都会给她1万元的生活费。
可有一次,父亲发现她动了紧急情况下才能使用的信用卡时,害怕她大手大脚,就提醒她:消费上要有所节制,现在你在国外读书,爸爸的压力已经很大了,爸爸年纪大了,养不了你一辈子。
但女孩不听劝,父女俩闹得不欢而散。
原本只是简单的父女间的争执,哪知这个女生把和父亲的聊天记录公布在网上,甚至要求网友网暴她爸爸……
这一整套迷之操作不仅是这位父亲的悲哀,又岂不是这个女生的悲哀?!原本温情脉脉的亲人,却变得面目狰狞;原是可以称之为“小棉袄”的女儿,却作出违背子女人伦的事情。
让子女变成“啃老族”的两个常见原因
在这些例子中,我们不难发现,在养育子女时的一些问题和偏差。
父母不分年龄的宠溺孩子,导致孩子无法“心理断乳”
现在在对待养育子女这一问题时,有很多人都会提到“共情”这个词,也就是当孩子遇到困难,需要援手时,你不应该责备他,而是要充分地理解并帮助他。
这一点并没有错,但在使用时,父母们是否能够做好?“共情”,是理解,是站在对方情境中的思考,但不是无限制的溺爱和妥协。
我们养育过孩子都有这样的感受:孩子在婴幼儿时期,他没有生活自理能力,语言、运动发育尚不完善,所以需要父母们精心的抚养,也特别需要父母们的“共情”——好好地帮孩子解决他所遇到的难题。
但当孩子长大以后,特别是成年以后,他就得扛起自己生活的担子——不是父母完全不帮扶,而是他必须“心理断奶”,明白自己的责任。
连小鸟都知道,要把长大的鸟儿啄出去自己觅食。可到了咱们这里,却变成了“父亲卑微到尘埃里,求着成年的女儿别乱花钱”,而女儿对此不屑一顾,甚至生气发飙。
这不是“共情”,这是把孩子宠得没有一点自尊、自爱而不自知。
过于看重成绩,而忽略传递自食其力的理念
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,这句话流传了千余年。过去只有科举制度这么一条道路让人实现温饱和小康,做到功成名就。
在现代社会里,我们有更多的可能性去实现自身的价值,更有多种途径来养活自己——哪怕是送外卖、做快递员……如果说“鸡娃”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,那么当他没有能力,没有心思去读书时,就要让他吃吃生活的苦。
就像之前微博热搜,女儿不愿念书,被父亲送去餐厅打工。在吃了生活的苦后,哪怕是中考失利读不了高中,她也愿意进职校好好学习——这就避免了强行让孩子在一条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甚至出现了新型“啃老”时还不自知。
让孩子有书可读固然重要,更关键的是让他懂得“今后靠自己”
“再穷不能穷教育≠再穷不能苦孩子”。如果孩子喜欢读书,愿意读书自然是好事;如果他不务正业,只想着在家里当蛀虫,就不如让他出去扎实地学一项技能,懂得养活自己的重要性。
家长们不用非要在“读书”这棵树上吊死,不如想想别的路径。让孩子去学门手艺,练就点技术,都比在家“吃白食”的强。
我们养育孩子,不求孩子大富大贵,但希望ta能健健康康,至少能在成年后凭借自己的劳动付出,真正地养活自己,成为一个不拖累他人,不麻烦家庭的人——或许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要求,却值得我们父母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