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丨温风忽至,夏日且长

来源: 凤凰网

文/陈子怡

7月7日,


【资料图】

夏季的第五个节气——

小暑到来了。

前方高能更高温,

你做好迎接盛夏的准备了吗?

这个属于夏季的“暑”字,

描绘了生火炊煮的场景。

太阳在上,

下面是一个巨大的釜鼎,

木柴烈烈燃烧、火星四溅。

这不单单是太阳下的炎热

还代表一种被蒸煮般让人难受的湿热,

让人联想到酷热难耐的三伏天。

小暑三候,

“一候温风至”,

裹挟着热浪的暖风,

是夏天具象化的表现。

古诗有云:

“倏忽温风至,因循小暑来。”

如同“落叶知秋”一般,

温风四起,

预示着暑热真的来了。

“二候蟋蟀居宇”,

《诗经·七月》这样描述蟋蟀的一生:

“七月在野,

八月在宇,

九月在户,

十月蟋蟀入我床下。”

这里的八月即夏历六月。

小暑时田野里高温难耐,

热得连蟋蟀都待不下去,

成群出现在庭院里纳凉。

“三候鹰始鸷”,

此时地面气温太高,

老鹰都觉得“烫脚”,

不得不出去“兜风”凉快一下。

“鸷”描绘鹰隼凶狠猎杀的神态,

小暑时可以见到鹰隼飞出巢穴,

带着自己的幼崽在高空中盘旋,

反复练习捕猎搏杀的技巧。

此时暑气难耐,

田间不便进行高强度农事,

农家主要劳作是锄草除虫,

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。

在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,

天灾是丰收的最大天敌。

梅雨季一般在小暑节气前后结束,

又要马上迎来入伏的高温,

气候变化如此剧烈,

使得农业生产面临巨大挑战。

从小暑到立秋的时段,

老百姓称之为“伏夏”。

伏夏干旱对农作物危害严重,

此时若有一声惊雷,

方可慰藉农忙一季的辛劳。

一场恰当的雷雨,

暗示稻谷茁壮成长,

有机会迎接丰年。

暑热虽煎熬,

人们却也能充分利用灿烂的阳光。

小暑前后,

民间要过“天贶节”,

又名“晒宝节”,

人们将家中字画、书籍、衣服

都拿到庭院,

借着充足的阳光,

祛除霉味、驱除书虫。

尤其是在南方地区,

潮湿沉闷的黄梅天刚刚结束,

家家户户搬出“压箱底”的东西,

把屋子里的潮气都晒干净。

“人晒衣裳龙晒袍”,

传说中龙王都要在这天晒“龙袍”呢。

“最是菡萏惹人怜”,

荷花是常见的夏日元素,

作为荷花的根茎,

莲藕是小暑不可不吃的时令菜。

民间常说的“小暑吃三宝”——

莲藕、黄鳝、绿豆芽,

都是清热消暑的盛夏鲜味。

在北方,

暑气连天的时候,

却要反其道而行,

喝一碗热腾腾的羊汤。

“羊”与“阳”谐音,

民间认为

用喝羊汤的方式滋补身体,

可以把夏季丧失较多的阳气补回来。

小暑过后,

马上就会入伏,

迎来夏季最闷热煎熬的一段时间。

所谓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,

苦夏的日子里,

如果吃冰、吹风扇等外部降温

都无法浇灭焦躁的暑气,

不如试试由内而外静心,

修炼一下“心静自然凉”的境界吧。

相关新闻